两岸三地环保组织参与“摆脱塑料污染”国际运动 —— 塑料污染问题严峻,引全球关注

日前,全球90个环保组织成立行动网络,推出“摆脱塑料污染”运动(Break Free from Plastic,网站:http://breakfreefromplastic.org),以推动减少未来的全球塑料污染。行动网络于今年7月份在菲律宾召开了停止塑料污染战略会议,来自全球超过100名环保人士参加了讨论,共达成10项塑料污染控制目标。

 

塑料污染问题在全球层面都非常严重,塑料制品从原材料开采、制造、使用到丢弃的全过程,都给全球环境带来极其严重的污染问题,这些污染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因此,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两岸三地44家环保组织联合加入“摆脱塑料污染”运动,并邀请更多的环保组织加入该行动网络,以实现“一个没有塑料污染的未来”的目标。

 

中国零废弃联盟发言人岳彩绚表示,“塑料这一看似完美的产品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环境危害,塑料制品以各种渠道进入田野、河流、海洋、填埋场和焚烧厂,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塑料消费国,必须加入解决塑料污染行动的行列。”

 

在香港,绿领行动总干事何汉威表示,“此次国际会议,反映了全球的塑料污染问题严重性,香港的塑料垃圾量惊人,每天有2015吨的塑料长埋填埋场,塑料还严重污染海岸线,大量未被回收或处理。最近美国、台湾等地已经就洗护用品所含的塑料微粒制定了停产和停售法律条例,香港也应尽快行动,反省对塑料的过度依赖和管理政策不足。”

同时,看守台湾协会发言人孙玮孜也表示,“我们正处在一个塑料上瘾的世界而不自知,各类塑料,不管其来源是化石原料还是植物原料(粟米),往往被制成一次性的产品并很快丢弃。同时,塑料对于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都有影响,除了大型塑料垃圾自然破碎成微粒外,人类也刻意制造塑料微粒,使得海洋中的塑料微粒越来越多。而塑料无论体积大小,都可能吸收各类有机污染物。为了环境健康,我们必须改变现在的消费习惯以及商业模式,以实现没有塑料污染的目标。”

 

三地环保组织同时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塑料污染问题,生产者应重新审视和设计其产品,改善使用材质和回收体系;政府应出台更有利的政策并完善回收系统以提高回收率;公众及环保组织等各界也应积极行动。“希望更多人在使用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用品时,能考虑减少使用或不使用”宜居广州项目负责人郑雪说。

 

媒体联系人: 零废弃联盟 岳彩绚 15358112192  candyxuan2010@163.com

 

联名组织:

 

绿领行动(香港)

绿惜地球(香港)

看守台湾协会(台湾)

自然之友

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

笔触媒环境科学工作室

北京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丰台区源头爱好者环境研究所

北京市草原之盟环境保护促进中心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GF)

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

上海爱易青年公益服务社

上海龙南绿主妇

上海市闵行区自然之友生态保护协会

昆山市鹿城环保志愿者服务社

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广东侨界人文学会

广州市天河区绿色城乡生态社区发展中心

深圳市绿典环保促进中心

深圳市幸福慈善基金会

深圳市福田区生态文明促进会

深圳市福田区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深圳市绿果果低碳环保志愿服务协会

深圳市昊风格垃圾分类推广促进中心

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芜湖生态中心(安徽芜湖)

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

合肥市庐阳区深蓝环保行动中心

绿迹环保(合肥)公益咨询中心

绿满江淮(合肥)环境发展中心

郑州环境维护协会

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

福建省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会

恩施州武陵山生态保护联合会

张家界市武陵山生态环境保护联合会

长沙绿色潇湘环保科普中心

平湖市美丽家园环保服务中心

成都青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昆明环保科普协会(绿色昆明)

呼伦贝尔环保志愿者协会

广西环保联合会

草原狼环保公社

零废弃联盟

 

2016年9月21日

 

 

附:

“摆脱塑料污染”全球行动网络

 

愿景:

我们相信,陆地、天空、海洋是生命的家园,不应被塑料填满;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摄入的食物必须摆脱塑料污染和其衍生污染的危害;塑料污染防治政策应坚守环境正义、社会公平和基本人权的准则,而非仅仅满足大集团和企业利益的需求。

 

这是我们信守并将为之奋斗的未来。

 

原则:

我们将努力团结全世界的人民以及受到环境影响的社区,以达到:

 

1. 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应该在地球环境可承受限度内;

2. 应首先减少垃圾的产生;

3. 我们使用的产品及其材料在从原料开采、制造、使用到丢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应有利于维系人类与地球的健康;

4. 市民、工人、政府、专家和支持性企业领袖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对现在和未来的产品设计、制造和垃圾管理进行正向引导;

5. 拾荒者和回收工人应得到社会的支持,并公正地参与新物质经济的重新构建;

6. 生产者应对其产品和包装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和回收成本负责,并不断重新设计其产品,改善使用材质和回收体系;

7. 在必须有塑料的产品或包装的特殊领域,须保证塑料被再利用、修理和回收,并保证不含有害成份;

8. 不再建设新的垃圾焚烧厂,焚烧塑料获得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应当予以取消;

9. 有机垃圾应回归土壤,通过零废弃实践减少对填埋和焚烧的依赖;

10. 我们建立的经济系统和使用的材料,应当能减缓而非加速气候变化。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一个没有塑料污染的未来!

 

我们是谁?

我们是一些不止满足于解决单个环境问题,更寻求改善整个系统的个人和环保组织。